不論你有沒有聽過「三毛」這位作家,你肯定聽過《橄欖樹》,每個時代的作品、歌手,總會重複傳唱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其作詞家,便是台灣女作家:三毛。
如同風一般,在眾多文學評論、或是讀者眼中,她是個熱愛旅行、流浪的女子。如今仍然有許多人試著想要了解她。在三毛逝世的二十五周年之際,西班牙著名女導演兼作家瑪莉亞.耶穌.阿爾瓦納,以深刻且獨特的角度,重新詮釋並拍攝三毛一生的紀錄片。
她從不按著規範做事,也從不放棄追求自由
《三毛:生命之旅》以對多位女性的採訪開始,其中包括三毛的粉絲和朋友,以及她的西班牙丈夫荷西的家人。隨著一段西班牙原創音樂的響起,一位酷似三毛的年輕女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將三毛的故事娓娓道來。
導演通過美好的畫面精準地描繪出三毛一生中重要的片段:美麗的山城重慶,西班牙獨具特色的白色民居和漫山遍野的橄欖樹。身著飄逸長裙的三毛與荷西手挽手走在金色的撒哈拉沙漠中,漫步於西班牙加納利群島蔚藍的海邊……
阿爾瓦拉多說:「三毛是一位非常勇敢而與眾不同的女性。她非常堅定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深深觸動了我。她並不像普通人那樣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按照規範去做很多事情,她從來都沒有放棄對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只為她心中那棵橄欖樹,而去流浪遠方
三毛原名陳懋平,1943年出生於重慶。三毛在三歲的時候讀到漫畫家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印象深刻,於是便以「三毛」作為筆名。1948年,三毛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從此她就與這個盛產橄欖樹的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心中的那棵「橄欖樹」,三毛一生踏遍千山萬水,在異國他鄉流浪了14年,並在西班牙找到了她的摯愛荷西。關於西班牙,她這樣寫道:「我決定來到西班牙,事實上這是一個浪漫的選擇而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比較我過去所到過、住過的幾個國家,我心裡對西班牙總有一份特別的摯愛,近乎鄉愁的感情將我拉了回來。」
即便生命會遇到種種困難,她仍然熱愛每一個當下直至死亡
在阿爾瓦拉多看來,三毛熱愛西班牙美麗的風光,熱愛西班牙人和西班牙語;雖然三毛在中國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但是西班牙人卻對她和她的書知之甚少,這也是自己想拍一部關於三毛的紀錄片的原因。
談起三毛與荷西的愛情,阿爾瓦拉多說:「荷西是個很特別的青年,他懂得三毛,並能容忍她的各種瘋狂行為。他們追求自由,有著相似的靈魂。」
1973年,三毛與深愛著她的荷西在沙漠中結婚。隨後在其間的生活激發了三毛潛藏的寫作才華。1976年5月,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寫了自己與丈夫在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每個故事都情感真摯,透露著她對生活的熱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最近,這部作品首次被譯為西班牙語正式發行。
阿爾瓦拉多說,《撒哈拉的故事》的情節對她來說並不新奇,但是三毛自然而流暢的寫作風格讓她覺得很有意思。當她讀到三毛的作品時,就仿佛在和她一起行走。
在荷西遭遇潛水事故意外死亡之後,三毛於1981年回到台灣。雖然在父母的陪伴下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生性浪漫,崇尚自由的她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去世時年僅48歲。
在紀錄片的結尾,劇中的三毛在失去荷西以後痛苦萬分,獨自走向大海,纏繞在她手上的絲襪慢慢墜入海底。阿爾瓦拉多說:「對於三毛的自殺,我運用了一種更加詩意的方法來表達。三毛是個孤獨和低調的人,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因此會有自殺的想法。自殺對她來說是與荷西的再次團聚。」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的生命之旅結束了,但是這首《橄欖樹》依然在人間傳唱。
文章轉載自:《生命即旅程——西班牙導演眼中的三毛》
延伸閱讀:生命的旅程文章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