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通常能透過意識的轉換自由的在尋常世界與非尋常世界中遊走,藉此接收來自不同世界層級的訊息。通常,薩滿主要透過重複性的鼓聲,輔以沙鈴、舞蹈及歌唱來做意識的轉換。
然而,為何鼓聲能達到意識轉換的效果?幾位專門研究薩滿的學者,對此做了深入的實驗研究,為我們揭開薩滿的神秘面紗。
透過鼓聲維持出神狀態
不同於西方靈媒或迦勒比及爪哇人靈體附身舞者特有的出神狀態,薩滿在回到尋常意識狀態後,通常仍可完全回想起在薩滿意識狀態中的經驗。換句話說,薩滿意識狀態普遍來說並沒有失憶現象。
薩滿進入薩滿意識狀態後,部分的意識往往仍與生理或物質環境的尋常世界保持輕微連結。這種淺層出神狀態也是他需要鼓聲伴隨,好幫助他維持在薩滿意識狀態的原因。鼓聲若是停止,他可能會迅速回到尋常意識狀態,而無法完成任務。
要進入薩滿意識狀態的基本工具,包括鼓和沙鈴。薩滿通常嚴格限制,只能將鼓及沙鈴用於引發及維持薩滿意識狀態的活動上,如此他才能在無意識中,將鼓與沙鈴和嚴肅的薩滿工作自動連結起來。
返回薩滿意識狀態的信號
沙鈴和鼓最初穩定而單調的聲音,已經在過去的經驗中反覆與薩滿意識狀態連結在一起,在腦海中成為返回薩滿意識狀態的信號。因此,一位經驗老道的薩滿只要聽到熟悉的沙鈴或鼓聲幾分鐘,通常就足以進入多數薩滿工作所需的淺層出神狀態。
反覆不斷的鼓聲,通常是在薩滿意識狀態中執行薩滿任務的基本條件。西伯利亞和其他地區的薩滿有時會把鼓聲比喻為「馬」或「獨木舟」,將他們載運到下部世界或上不世界;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穩定而單調的鼓聲,彷彿一波波乘載的浪潮,先是幫助薩滿進入薩滿意識狀態,然後在他的旅程中支持著她。
鼓聲聲波連結神經迴路
內爾(Neher)的實驗研究顯示,鼓聲能使中央神經系統產生變化。節奏性的刺激引發電擊傳導作用,使「通常不受影響的許多感官和腦部運動神經區,透過它們與受刺激的感官區域的連結」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單獨的一聲鼓聲其實包含了許多聲波頻率,因此能沿著大腦內的各種神經迴路同時傳導多種脈衝。
此外,鼓聲發出的主要是低週波頻率,這表示鼓聲能傳遞給腦部的能量比高頻率的聲源更多。內爾表示這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耳朵內的低頻率接收器比精緻的高頻率接收器更耐傷害,在感到痛苦之前能承受更高頻幅的聲音」。
產生出神狀態最有效的θ波
近來針對北美西北海岸印地安人撒利希族薩滿靈舞(shamanistic spirt dance)所做的研究,不僅支持也擴展了內爾對節奏性鼓聲能夠誘發意識轉換狀態的發現。吉勒克(Jilek)和歐姆斯達(Ormestad)發現使用撒利希族的鹿皮鼓擊鼓時,初始階段發出的鼓聲頻率在腦波圖上是以θ波(每秒四到七個週波)為主。吉勒克指出,這個頻率是「產生出神狀態最有效」的波段。
期待這類研究最終可以在薩滿於薩滿意識狀態中工作時,以遙測方式測量到他們的腦波。這類調查研究很可能讓我們發現到,薩滿意識狀態通常是處於θ波及略淺層的α波中。
薩滿沙鈴的聲音,為腦部提供的刺激比鼓聲提供的頻率更高,這有助於強化鼓聲,且進一步提升整體音效。雖然多數沙鈴的音頻較高,其振幅仍然夠低而不至於使耳內接收器產生同痛感。
舞蹈與歌唱也能促進意識轉換
西伯利亞通古斯薩滿是由助手負責所有擊鼓工作,自己則是用舞蹈來設定節奏,他服裝上的鈴鐺和鐵製裝飾品,將隨隨著舞蹈產生節奏來引導鼓聲,並提供較高頻率的音效。這種技巧透過了身體的動作,為薩滿的神經系統提供了能搭配鼓聲音效的訊息,如史祿國觀察到的:「….之所以要『跳舞』,部分原因是為了製造所需的音效節奏。」
唱歌也有助於薩滿意識狀態的轉換。薩滿載這類情況中往往會唱著特殊的「力量之歌」。雖然在同一部落中的薩滿,唱的歌詞或多或少有些變化,但通常歌曲的曲調和節奏並非個別薩滿的創作,而是特定部落區域所共有的。
這些歌曲的重複性高,曲調相對單調,只有在薩滿即將進入薩滿意識狀態時會加快節奏。它們或許和瑜伽的呼吸練習一樣,對中央神經系統活動的影響具有延遲作用。
薩滿也經常透過在場成員的共同吟唱,來幫助他進入薩滿意識狀態。這些歌詞有助於引發薩滿意識狀態,因為其內容通常是在向薩滿的靈性守護者和幫手求助,並且再度肯定他的力量。
西伯利亞蘇約特族(圖瓦)薩滿詩篇:<薩滿之鼓>,以「坐騎」和「馬」顯示鼓聲的重要性:
編輯整理:林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