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輪
第四脈輪位於心臟中心。這是物質與靈魂相遇的地方。它標誌著中央點,下方有三個脈輪,上方有三個脈輪。實際上,這是非常重要的脈輪,因為它是我們愛與連結的中心。 在這裡,您超越了下部脈輪的界限,並更加了解生活在道中,您的義行或良道。愛從你流淌。你是和平,快樂和富有同情心的。您的行為不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通過幫助他人克服痛苦來鼓舞自己。
流動的生命力(Prana)
心輪涵蓋了心臟中心,肺,手臂和手。它還包括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 當肺部居於此脈輪的範圍,生命力的流動更加明顯。從出生到死亡最後一次呼吸之間,空氣一直在流入和流出。普拉那(生命力)的強度部分受到呼吸控制的調節。 反過來,根據您調節呼吸的能力,頭腦會保持鎮定或躁動。您的呼吸變得越慢和越受控制,您的思想就越平靜。一種快速,不穩定的呼吸方式讓思維處於混亂的快速狀態,這會導致焦慮,恐慌甚至精神病。同理,鎮靜,均勻和穩定的呼吸就不會讓恐慌症發作。
心輪也是住著您內心深處渴望的地方。您會有來自第二和第三脈輪產生的欲望,而第四脈輪的渴望是更深層,更有靈性品質的。
不同的愛的能量
第四脈輪的梵文Anahata英文翻譯是「未被擊中的(unstruck)」或「未受傷的(unhurt)」,完美體現了第四脈輪的能量。 愛是第四脈輪的情感,它可能含糊不清,難以充分理解。我們可以用同樣去說:「我愛巧克力,我愛媽媽『,但是對這兩件事的愛有不同的含義。失去巧克力可能不會產生與失去母親相同的反應,但是您卻可以使用愛來形容您對兩件事的感受。
第四脈輪在物質和靈性之間架起了橋樑,我們開始體驗到一種更加利他的愛,隨著更高的精神意識成長。在前三個脈輪中,愛主要是由滿足需求引起的。愛在第一個脈輪含義是「我愛,所以我可以滿足我的需要。」第二個脈輪的愛是「我愛,所以另一個人也會愛我。」第三個脈輪的愛意是「我愛,所以別人可以認識到我是懂得自愛的人」這些都是愛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沒有錯,但它們可能是不成熟的愛的表達。
當您達到心輪時,靈性的成熟度就在不斷增長,愛的條件就越來越少,越來越接近無條件的愛。無論受到什麼傷害,無論別人是否能一直滿足您的需求,您都學會了去愛。您之所以愛,是因為您知道,在太陽神經叢(第三輪)學習到的誠實一樣,心輪之愛是一種更高的振動頻率,它將引領您進入更大的真實。
過去那些偉大的精神領袖總在仇恨面前,以愛來回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說:「天父,請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聖雄甘地原諒了那些壓迫他的人。曼德拉(Nelson Mandela)寬恕了將他囚禁27年的人。這些例子體現了心輪(Anahata)的真實含義。儘管他們在身體,心理和情感上受到傷害,但他們並不允許仇恨滲透到他們的心中。
處於第四脈輪能量狀態的,「不被打擊」的人,就算會經驗其他人的打擊,但不會留下被打擊的痕跡。那是強大的心的力量。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幸福感和愛心能力不再由外力來衡量。而來自內心的愛向外輻射。
第四脈輪與社會關係
媒體上最經常描述的愛並不是第四脈輪的愛的形式。但是,處在當危機時刻,當人們做出犧牲以幫助他人時,我們確實會觸碰到這種心輪之愛。例如,在哈維颶風摧毀了203,000所房屋並造成1,800億美元的損失之後,聯邦緊急工作人員救出了10,000名被困在房屋或高速公路下的人。美國公司承諾提供超過1.57億美元用於社會復原工作。大量人士向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投入資金,以幫助救援和恢復。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愛的傾瀉往往採取志願服務的形式,而這些無私的行為則是第四脈輪能量的體現。
當足夠多的人做出有意識的選擇生活在這種愛的水平上時,整個社會就會有意識上的轉變。生活不再是生存或獲取「我的東西」,而是以「我將如何幫助?」和「我如何服務?」的態度來過生活。當我們中的足夠多的人做出這個決定並達到臨界點時,我們可以所有人都朝著新的方向前進,以喚醒一種新的(心的)的生存狀態。
第四脈輪的生活
當我們的生活方式從低脈輪為主的生活過渡到高脈輪為主的生活,類似於第一次從沉睡中醒來。生活不再植根於生存,繁殖,獲得世俗的享樂,取悅他人或為自己服務的目標。現在,生活是透過關懷,奉獻和開放的心,成為為他人服務的一種表達。
第四脈輪並不像第三脈輪能量屬於富有衝勁的積極態度(go-getter attitude),而是一種被動的開放性(passive openness),會吸引其他人。第三個脈輪體現了陽性能量,而第四個脈輪則體現了女性能量。一股和平的空氣圍繞著活出第四脈輪能量的人。他們很輕鬆,也很開心。他們的笑聲具有感染力。愛從他們的生命中流淌而出。
活出心輪之愛的人對周圍的人很有同情心。他們會為痛苦的人感同身受。他們的同理心是真實的。由於與自己的經歷有真正的聯繫,他們很容易與他人一起哭泣或大笑。他們的奉獻來自善良,而不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他們內心發出的光吸引了其他人。
脆弱(Vulnerability)是第四脈輪的一個屬性。要體驗發自心輪的愛與能量,就需要將自己敞開,坦誠相待,即以真誠的方式雙向地交流給予者和接受者的能量。因為您擁有敢於脆弱和敞開的意願,親密感將是隨之而來甜美果實。
來源:InnerSelf
編譯:7flow
延伸閱讀:
推薦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