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很沒用?其實大腦超需要!關鍵在我們需要思緒漫遊!
訊息不斷線、離開辦公桌繼續處理公事,你以為這樣才有效率,其實,這些動作都在默默摧毀你的產能!洗澡、摺衣服、看著水煮沸……多數人覺得無聊、浪費生命、毫無生產力的事,反而讓大腦全速運轉。
原來看似沒生產力的放空,反而是啟動大腦的關鍵!心理學家實驗證實,開會時放空、聚餐時神遊這些看似沒效率的無所事事,大腦反而會自動讓事物產生新的聯結,也就是「思緒漫遊」模式。此時大腦使用的能量,高達認真思考的95%!
TED演講《無聊如何產出最出色的點子》點擊率超過183萬次、《快公司》(FAST COMPANY)2018年TOP100最有創意商業人士瑪諾什.佐摩羅迪(Manoush Zomorodi)找來2萬名自願者挑戰「無聊而精采計劃」。結果證實,培養深讀力、深度工作力及實踐專準主義,都與無聊息息相關。
佛系創意,idea 在「無聊」中自然就來
~摘自推薦序「生鮮時書」創辦人/劉俊佑(鮪魚)
還在廣告公司時,曾聽過傳奇前輩說過一個道理:「如果你卡關了,坐在書桌前硬想是想不出idea 的,放下紙筆去旁邊拖拖地、洗碗、澆花,idea 自然會來找你。」
當時我身為小菜鳥,雖然半信半疑,仍將前輩這段頗有禪意的建議銘記在心。後來確實發現,常在洗澡或做家事時文思泉湧,只能說前輩果然是前輩。在讀過一些科學家對大腦的研究後,我發現前人根據經驗得來的創意祕訣,是有科學根據的,當你在做乏味的工作,或像散步、洗澡這類重複行為,你的大腦會進入「預設模式」。
此大腦會無意識地發散思考,你可以想像一個畫面,腦海中出現一隻八爪章魚,毫無章法地抓住各種素材,創造出新的連結,脫離常軌的創意就是這麼出現的。後來,我在上社群創意課時,也會讓學員透過一些練習,刻意進入「預設網絡」的狀態中,釋放潛伏在腦海中的八爪章魚。
關掉網路漫遊,開啟思緒漫遊
~摘自推薦序 台灣麥肯廣告集團執行長/張志浩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手機用多了對眼睛不好;一直掛在網上收看即時訊息,使得大量的資訊塞滿你的腦袋,其實資訊並沒有被消化,也就是說,這些資訊並沒有経過一個完整的思考的程序。 反之,使用手機的過程會占據你的時間、綁架你的思考,因為運用科技產品吸收資訊,是一個單向的動作。就像在進食一樣,必須給大腦足夠的時間消化,這些資料才能轉化為有價值的想法。
這本書,就是在研究探討這件事。什麼叫做無聊?什麼叫做白日夢?或思緒漫遊?作者對無聊的定義,其實就是我們下意識拿起手機的時間──那些本來是讓我們用來發呆、放空以及沉思的。從小我們的父母可能告戒我們,不要做白日夢、不要發呆,去找點事做!但本書作者點出,其實白日夢、發呆,是幫助我們進入思緒漫遊的一種思考模式。作者認為這種「無聊」有正面性,也有負面性的影響。當然白日夢也可能造成負面的鑽牛角尖等,而正面的白日夢對人生規劃、發想創意或做決策,都有相當的幫助。不過,現在因為手機出現,讓無聊及白日夢幾乎不存在了。
用手機打發時間或不間斷工作,和放任自己無所事事,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沒有手機時,我們在無聊過程當中,大腦仍會不停的運轉,也就是思考著過去、反省、改進並想辦法解決問題。在無聊中的發想過程,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想法及創意。
反之,有了手機後,我們以為透過手機不斷地吸收資訊,可以增加知識,其實我們只是吸收,卻不解讀。無論有意義、無意義的資訊,一直單向地灌入我們的大腦,由於過程中沒有經過任何理解、判斷,所以很難產出具體的想法或計劃。因此,無論你用手機做什麼,甚至是你眼中很有效率的工作,多半只是無意識的填補破碎的時間。填補後,卻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價值產出。
在無聊中,邂逅創意之母「多巴胺」
作者及專家舉出許多實證,證明網路綁架我們的多巴胺分泌。認為思緒漫遊或無聊中,可以藉由思考過程中產生多巴胺,這個多巴胺就是許多快樂及創意的來源。
所以我把「無聊」,解釋為思緖漫遊的必要存在。無所事事、做白日夢也有其必要,因為它能開啟思緒漫遊,促使我們擁有更多創意、計劃。換言之,思緒漫遊是一種心態、一種生產的價值;數位漫遊則是一種習慣、甚至扼殺思考價值。所以越依賴科技,你的大腦就越沒有機會使用。
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手機如何綁架我們的思緒,也提出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檢視自己的手機中毒程度,進一步去比較不用手機後的感覺,你才會有機會發現,在無聊的時間下意識的找事做,是怎麼扼殺自己的創意。
想要避免這些科技創傷,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手機,找回當下。比方說,減少拍照,用肉眼接觸世界;刪除一些應用程式,離線抬起頭來找找樂子。讓你的大腦產生生產力,最後找回自己對時間的自主權。
瑪諾什.佐摩羅迪(Manoush Zomorodi)
紐約公共廣播電台(WNYC)《寫給自己》(Note to Self)節目主持人兼總編輯,該節目專門談論人類與科技。瑪諾什每週會在節目中,透過實驗或與專家、聽眾對談,找出你我生活中因科技產生的新問題。她在工作上表現相當亮眼,因而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四度受到紐約記者俱樂部(New York Press Club)表揚,媒體女性聯盟(Alliance for Women in Media)於2014年提名她為傑出主持人。閒暇之餘,瑪諾什會上推特@manoushz,並透過呼吸練習淨化身心,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本書作者提出足以顛覆大眾思維的概念:越無聊,越開竅。她引用心理學家珊迪.曼恩(Sandi Mann)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在職場上,無聊是僅次生氣排名第二的負面情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這其實是對無聊的誤解,它不但非常有趣,而且有用。因為無聊,正是開啟大腦思緒漫遊的開關,能幫助你產出源源不絕的靈感與正確的決策。
你有多久沒感到無聊?
七個挑戰讓你享受科技之便,不被科技綁架
多數人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就是科技干擾──手機、平板、電腦等。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人們上網時注意力轉移的時間已縮短為45秒,而且在受到干擾1小時後,會無法專心做手邊工作,開始自我干擾──上網、查看郵件、回line等。為了擺脫科技創傷,作者提出「無聊而精采計劃」,用七個挑戰幫你奪回專注力,生出源源不絕的好點子。
一、 記下自己的科技習慣
無意識的瀏覽網站、玩手遊,最容易讓人習慣並成癮。若怕手寫紀錄會造假?就用App追蹤它。
二、 把手機,移到視線之外
實驗證實,把手機拿在手裡時,受試者會查看它46次,無法專心做任何事。你可以試著開會時別帶著它、出門故意忘記帶,藉此擺脫分心狀態。
三、 別用照片輔助記憶
根據該計劃的問卷調查結果,每按下一次快門留下紀念,我們反而會遺失相關的記憶,這就是拍照損傷效應。就一天,別拍照也別為他人分享的圖按讚。
四、 刪掉使用最頻繁的應用程式
不斷跳出的訊息更新,讓你忍不住點開程式。這些免費或便宜的應用程式,不賺你的錢,而是賺你的時間!最糟的是,它會害你習慣性地自我干擾。
五、 暫時離線
多數人認為合作效率更高。實際上,目前最頂尖的設計、最棒的發明,甚至讓你離不開的手機,這些創意都生於獨處。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也說:「我所認識的發明家和工程師,都是在獨處時最有產能。」
六、 抬起頭,只讓眼睛工作
別再低著頭,留意那些乏味的細節──你會發現「離線的驚奇」。
七、 享受,貨真價實的無聊
思緒漫遊與正念最大不同的差異在於:正念可以收攏專注力,而思緒漫遊則是大腦自動進入深思,到達意志未曾前往的地方,因此更能開竅、想出絕妙計劃!現在,就找個困擾你已久的問題,接著花30分鐘做一件讓你無聊到幾乎不耐煩的事,最後重新思考那個無解的問題,你將獲得全新的體驗。
「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講者提到的七項建議練習,看起來很多,其實也不一定要全做,只要把握住一個重點,就是所謂「安住在當下」。在七色嵐的動態類型課程中,不時會有同學提出「我肢體有障礙怎麼辦?」、「我沒甚麼感覺怎麼辦?」、「剛剛自由舞蹈時自己好像靜止沒甚麼動……」此時,老師往往會提醒學員信任自己的感覺與經驗,往往,與身體連結越遠的時候,我們需要多一點時間,恢復連結與感受性,也就是暢通脈輪能量之流。因此,常常外在看似「無為」,在能量、身、心的層面卻是發生了很多自己尚未能感知到的連結。如同水在達到沸點前是平靜無波,在沸騰之時才顯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無形跟有形的積累,若是過於急躁、缺少耐心,因為達不到心裡的種種「預期」而中斷練習,就十分可惜了。
頭腦以為的無所作為(“bored”),實際上竟是如此有為(“brilliant”)!
圖文編輯:7flow
資料來源:TED、
<越無聊,越開竅:無所事事更能釋放你的創意與效率> (BORED AND BRILLIANT)
延伸閱讀:
五個神秘韻律:越懂它,就能在生活中收益到越大的轉化力量!|艾登·巴利(Adam Barley)的五律禪舞(5 Rhythms)專訪(上)
最殊勝的中風體驗|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的腦內開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