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已經處理過這個生命課題了。」我經常聽到人們這麼說。
療癒(healing)不是蓋房子,並不是把所有結構釘在一起,一旦完成就可以繼續前進不再回頭。療癒是進入你內心世界的無量空間,並致力於每天與那個世界對話。同樣的,重覆的脈輪主題舞動,隨著人事時地物的變化,也會帶領我們進入不同深度的能量運作。
療癒是在你的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建立凝聚的力量。
我們的心智領悟所需的關鍵是「重複」,這也是為什麼相同模式會常常發生的原因之一。你已經處理過這個議題了?這當然很棒,然而也代表著現在你需要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它需要被更深入地整合。
畢竟,你在做的事情,是從你的心靈中淬煉出曠世佳作,而不是在用微波爐加熱點心。這就像是在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日復一日地,以最細膩的撫觸,最精微的細節來驅動和創造,把生命的平衡與奇蹟與整個世界分享!
在Tik Tok 文化影響下,快節奏潮流讓大腦養成對速食化外在感官刺激上癮的習慣,往往曝光的影音都是快速生產的宣傳,通常是為了滿足自我(ego),而非實際經過內化整合後的產物。真正的療癒需要恆久的耐心。真正的療癒是讓自己全然臨在於那些被經驗過無數次的事情。
假如你認為療癒是一次性的考驗,就是將簡化的方程式套用到量子力學的複雜上那樣天真。進行內在功課是你每天與你的靈魂共同成長的連結,承諾去發展這種聯繫,就是承諾對自己的靈魂保持脆弱和開放的心態。這需要練習和時間。畢竟,你正在學習掌握一種活生生的藝術。
對反覆觸發的相似生命主題保持開放態度。
對我們線性生命裡的量子療癒本質保持敞開!

療癒者的能量才是療癒的關鍵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著,療癒從來都不是從外在發生,而是內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帶給你療癒,除了你自己。那麼,身為一位心靈團體的引導師或療癒者,能夠提供的是什麼?
帶領工作坊這幾年下來,觀察到進到團體的人,從各領域與背景都有,也都帶著不同需求而來,有的人只是想來放鬆身體、舒緩壓力,譬如失眠者在上完課後,終於能一夜好眠。而有的可能想對自我心靈有更深的探索,他們在課堂中因著所提供的能量場域,去經驗連結自己。
當一位引導者或療癒者,首先需要去檢視的是在心態上是否能保持中立,也就是不設限一定要參與者達到什麼樣的收穫或療癒,才叫做對他們有幫助。試著允許每個人以自己的靈魂歷程去經驗這個當下他最需要的。引導者就是個支持者,去提供一個讓他覺得安全受保護的能量場域空間,允許每個自我的表達、釋放、探索與看見,逐漸與自己的內在連結,最後療癒了自己。
我相信不論是任何派別的瑜珈、心靈舞動,甚至是健身房的律動,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以及可以服務到的受眾。引導者或療癒者只要接受所是的一切,保持在自己的療癒能量裡,持續的敞開,剩下的便是交給每個人去發現、去遇見那原本具足的內在之光。
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
療癒來自於自己,也代表著在與自己內在連結的過程中,逐漸找回自己的力量。從一位療癒者身上所被啟發的,是一種內在力量的喚回,當這股力量由內而升,療癒自然發生後,對外求援便不再需要,依賴也不會產生。所謂依賴,指的是對某一種療癒法或對療癒者寄與厚望,把療癒自己的力量與責任交給他人,而忘了自己才是促成療癒發生最重要的人。
當找回力量,就沒有必要繼續仰賴某個療癒者來幫助你,因為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因此,身為一位療癒者該有的心態,不是讓來到你身邊的人持續對你或你提供的服務存有依賴之心,相反的,是提供一份信賴與支持,讓每個人能看見自己,給予時間與空間,陪伴著自我的改變與更認識自己,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練與靈魂設定都不同,所需時間與路徑也因人而異了。(摘錄自:《療癒者的能量才是療癒的關鍵|林雅雯專欄》)

延伸閱讀:
推薦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