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演講中,心理學家 蘇珊.大衛(Susan David )分享了我們處理情緒的方式如何影響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事情:行為、職業、人際關係、健康和幸福……。
(下面內容摘錄自蘇珊·大衛 – TED 演講稿)
大家好。sawubona!
在我的家鄉南非,“sawubona”是祖魯語中「你好」的意思。這個詞背後有一個美麗而強大的意圖,意思是「我看見你,藉由看見你,我把你變成了存在。」 想像一下受到這樣的歡迎多麼美妙。但是,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呢?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和我們的故事能否幫助我們在一個日益複雜和充滿憂慮的世界中茁壯成長?
這個關鍵問題一直是我畢生工作的中心。因為我們處理內心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一切。我們如何去愛,如何生活,如何撫養孩子,如何領導孩子。傳統的觀點會把情緒劃分為好的或壞的,積極的或消極的,然而這是僵化的分類,我們需要更高水準的情感靈活性,才能真正療癒,茁壯成長。
我的旅程不是從大學開始的,而是從生活中混亂而溫柔的事情開始的。我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白人郊區長大,這個國家和社會都決定不去正視這個問題,他們總是拒絕承認, 正是這樣使得50年的種族主義立法成為可能,而人們卻說服自己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然而,在我明白「拒絕承認」對我出生的國家造成的影響之前,我首先從個人層面了解到否認所帶來的破壞力。
生命的美麗與脆弱是分不開的。
我們還年輕,直到不再年輕。我們曾曼妙風情晚種地走在街上,直到有一天,我們意識到我們在旁人眼中是隱形的。我們嘮叨碎念我們的孩子,然後有一天我們意識到,那個孩子曾經存在的地方已是一片寂靜,現在他或她正在世界上尋找自己的道路。我們都很健康,直到診斷結果出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確定性,然而我們並沒有成功或者可持續地解決這個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告訴我們,抑鬱症現在是全球失調的主要原因——超過癌症,超過心臟病。在一個更加複雜,擁有前所未有的技術,政治和經濟變革的時代,我們卻看到人們越來越傾向於對自己的情感做出僵化的反應。
一方面,我們可能會沉迷於自己的感情。被困在我們的腦子裡。一心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或者被我們的新聞欺騙了。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把自己的情緒封存起來,把它們推到一邊,只允許那些被認為是合理的情緒存在。

在我最近對7萬多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我發現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有所謂的「負面情緒」,比如悲傷,憤怒。或者正把這些感覺放在一邊,忽視。我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我們所愛的人,比如我們的孩子— 我們可能會無意中羞辱他們,想讓他們擺脫消極的情緒,急於尋找解決辦法,但這無法幫助他們認識到這些情緒的內在價值。
這很正常,因為情緒現在被我們劃分為好的、壞的。「保持正面積極」已經成為一種新潮流。癌症患者會被旁人告知要保持樂觀。或者總有人對女人說,別這麼愛生氣。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簡直是一種暴政!這是一種鼓吹正向的專制暴政。太殘忍了。太不符合人性。也沒什麼用。我們這樣對自己,也這樣對別人。

不想要負面情緒?
如果說要照出一個壓抑情緒、假裝正向的共同特點,沉思,那就是: 它們都是僵化的反應。如果說我們能從種族隔離不可避免的衰落中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僵化與否認是行不通的。這是不永續的。
關於情緒抑制的研究表明,當情緒被推到一邊或被忽視時,它們會變得更強。心理學家稱之為放大效應。就像冰箱裡那個美味的巧克力蛋糕,你越想忽略它……它對你的影響反而越大。你可能以為你能控制不想要的情緒,但實際上它們控制了你。內心的痛苦總是會出現的。誰來付出代價?我們內在是清楚知道的,付出代價的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夥伴,和我們的社會。
別誤會,我不是反對幸福。我是個很快樂的人。當我們拋開正常情緒擁抱錯誤的積極性時,我們就失去了發展處理世界本來面目的能力,而不是我們希望的那樣。很多人告訴我他們不想有什麼感覺。他們會說:「我不想嘗試了,因為我不想感受到失望」或「我只是想讓這種感覺消失」。
「我明白你的想法,」我對他們說。 「但這樣你們和死人就沒兩樣。」
只有死人才不會因為他們的感情和情緒,
而感到不必要或不舒適。
只有死人才不會有壓力,不會心碎,不會經歷失敗帶來的失望。強烈的情緒是我們與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擁有一份有意義的職業,養育一個家庭,或者沒有壓力和不適地離開這個世界。這份「不舒適」可以說是進入有意義生活的代價。
打破僵化思維,擁抱情緒的靈活性!
那麼,我們如何開始打破僵化,擁抱情感的靈活性呢?
現在的研究表明,徹底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緒,是療癒、欣欣向榮、真實的幸福基石。即使是混亂、困難的情緒也一樣。但關鍵不僅僅是接受情感。語言的準確性很重要。在自己的研究中,我發現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經常用快速簡單的標籤來描述我們的感受。 「我壓力很大」是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壓力、失望、壓力及害怕和「我找錯了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當我們準確地覺察情緒時,就更能夠辨別出我們情緒背後的原因。大腦的潛能才能被激活,使我們能夠採取具體的步驟。因為我們的情感就是數據。

你的情緒,就是數據!
我們的情感包含著對自己所關心的事物的碰撞閃光。我們往往不會對那些,在自己的世界裡毫無意義的東西產生強烈情感。如果你在看到某個新聞時感到憤怒,那麼憤怒可能是一個指標,表明你重視公平和公正,並且有機會採取積極措施,朝著這個方向塑造你的生活。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情緒時,我們能夠產生與價值觀一致的反應。
但是有一個重要的提醒。情緒是數據,不是指令。
我們可以不用百分百聽從情緒。就像我可以接受在我的兒子對他的妹妹產生爭寵的情緒——但不去支持他情緒帶來的想法—把妹妹送給他在購物中心看到的陌生人。我們擁有自己的情感,而它們不能控制我們。當我們內化所有智慧中的感受,和我所做的價值觀一致的行為之間的差異時,我們透過情緒產生了通往最高版本自我的道路。
那麼,在實踐中這看起來像什麼?當你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時,不要急於逃離,去學習它的輪廓,展現在你們心中的日記裡。這種情緒告訴你什麼?盡量不要說:「我很生氣」或者「我很難過」 當你說「我很……」的時候,聽起來好像你就是那種情緒。而你其實是你自己,情感是一個數據源。相反,試著去注意那種感覺: 「我注意到我感到悲傷」或者「我觀察到我感到憤怒」。
「你能以靈活的態度來對待情緒嗎?」
當我研究如何讓人們在工作中發揮出最好的自我時,我發現了一個強有力的關鍵因素: 個性化的考量。當人們被允許感受他們的情感真實,參與,創造力和創新在組織中蓬勃發展。多樣性不僅僅是人,也是人的內在。包括情感的多樣性。最敏捷,最有韌性的個人,團隊,組織,家庭,社區都建立在對正常人類情感的開放性上。就是這個讓我們可以說「我的情感告訴了我什麼? 」、「什麼行動能讓我實現自己的價值? 」、 「這會讓我偏離自己的價值觀嗎? 」 **對待情緒的敏捷性,是指帶著好奇心,同情心,特別是勇氣,去採取與價值觀相關的步驟來處理你的情緒的能力。**
我小的時候,每天晚上醒來都會被死亡的想法嚇到。我父親會用輕輕的拍打和親吻安慰我。但他絕不會撒謊。 「我們都會死,害怕是正常的」他沒有試圖在我和現實之間創造一個緩衝器。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明白,他是如何引導我度過那些夜晚的。他告訴我,勇氣不是沒有恐懼,勇氣是帶著恐懼向前走。對每個人來說,時間都太寶貴,太短暫了。
但是當我們面對脆弱情緒時,甚至是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它會問我們
「你能以靈活的態度來對待情緒嗎?」
「你能以靈活的態度來對待情緒嗎?」
讓自己能毫無保留地說「我可以!」
這個「我可以!」源自於你一生的信念,和你自己的心。
看到你自己。
因為在看到自己的同時,你也能看到別人。
這是在這個脆弱而美麗的世界裡,唯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來源:TED/Susan David)
(編譯:7flow)
「舞蹈,是一種冥想技巧」
「當『身體的移動』進入到欣喜若狂的狀態時,它就是一種舞蹈。 當你全然投入身體的運動到無我(ego)的階段,它就是一種舞蹈。 你應該知道,舞蹈是作為一種冥想技巧來到這個世界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所謂的『舞』不是舞蹈,而是為了達到一種『狀態』:當舞者消失了,只剩下舞本身——沒有自我,沒有意念在操縱,讓身體與能量自發地流動。 沒有必要尋找任何其他的冥想方法,如果你跳舞跳到『自我』消融,舞的本身就變成了一種冥想,一種動態式的靜心。」~Osho
自從卸下舞者身份,致力推廣「以動致靜」的全感知律動靜心課程,至今已邁入第11個年頭。在這幾年分享課程中,遇到許多朋友帶著不同的期望進入課堂,有的人純粹希望開發身體、啓動能量、自在跳舞;而有的人則希望透過舞蹈幫助他們回到自己、與內心連結、在心靈與靈性層次上的提升。
剛開始帶領課程時,從未想到單單只是跳舞,竟然可以引領人們走進不同面向的生命經驗,包含了在:身體、情緒、能量、心靈與靈性各層面的探索與體悟…….

延伸閱讀:
- 順著心起舞──林雅雯:每個人內在都住了一個舞者!
- 向內走的舞蹈 – 在舞動中感受喜樂與定靜
- 讓自己成為生活中的暖爐吧!
- 越無聊,越開竅!無所事事更能釋放你的創意與效率|[TED] 瑪諾什.佐摩羅迪
- TED|「你知道冥想很棒……但就是很難靜下來」?7個值得嘗試的替代方案!
推薦課程
